中新網蘭州10月15日電 (南如卓瑪 魏建軍)甘肅東鄉人馬國良從一個放羊娃變成養羊大戶,養殖場遍及甘肅河西、臨夏等地,身家上億,成為當地人的致富“領頭人”而受崇拜。
  東鄉,既是中國一個少數民族的稱謂,也是甘肅臨夏境內一個縣名。中國東鄉族主要聚居在東鄉族自治縣,信奉伊斯蘭教。東鄉手抓,是東鄉族人的特色菜,受到回、藏、維、蒙等民族共同喜愛,“東鄉手抓”餐館在中國西北遍地開花。
  記者在馬國良的養殖場看到,羊群現代化飼養,每日三餐都科學精細配料。“東鄉手抓以東鄉族獨特烹飪方法煮制,加之當地的自然氣候培育的本地羊而獨具魅力。”馬國良告訴記者,當地從事東鄉手抓行業的人達一萬多人,手抓受西西北受捧,養羊自然成為“不虧本的賣賣”。
  手抓羊肉,有近千年的歷史,是甘肅、寧夏、青海、新疆一帶最受歡迎的民族飲食之一,也是生活在中國西北的各民族喜愛的傳統食物,原以“手抓食用”而得名。東鄉手抓同樣流傳千年至今,與少數民族居住在相對惡劣的生活環境和獨特的生活習慣有關係。“外出游牧,數月不歸,而羊肉卻有飽食一頓,整天不餓之功效。”
  近日,記者途徑青藏公路,在人煙稀少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內茶卡鹽湖附近,鮮見有常住居民,但途經的不息車流使得公路邊一家經營“東鄉手抓”生意的小餐店生意紅火。
  記者在青海採訪時路過這家小店,老闆是已在當地開店10餘年的甘肅東鄉人馬有才。在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店里,廳中間放著爐子,搭在上面的兩個大茶壺裡熱水嗞嗞作響。這種店面佈置,是西北鄉村常見的小餐飲。
  “羊肉是大西北少數民族必不可少的日常食物”。馬有才告訴記者,西北羊肉吃法有黃燜、手抓、烤全羊、燒烤等十餘種。
  在東鄉縣城,美食城老闆馬人一說,每天可以賣出近500只羊。“好客的東鄉人,生活再窮再簡單,每逢佳節或賓客臨門,最隆重的待客儀式便是宰羊,手抓羊肉在宴席上是必不可少。”馬人一說,隨著生活水平改善和生活方式變化,請客上餐館逐漸多了。
  雖然在餐館就餐者增多,但當地習俗“平夥”仍然流行,在農閑或雨雪天,由幾個脾氣相投的朋友聚在一起,共同平均出錢買一隻羊,推選一個東家在其家裡製作。肉煮熟後,由行家操刀剁份子,很均勻地分成若干份,每個人都會品嘗到羊身上的各部位肉。
  甘肅東鄉縣縣長張忠學說,養羊業是東鄉縣的優勢產業。近年來,當地發展養殖業促進農民增收,突出發展“東鄉手抓羊肉”民族特色飲食品牌產業。截至目前,全縣年飼養量達113萬多只,存欄57萬隻;大大小小的東鄉手抓餐館有500多家。
  張忠學告訴記者,在良種改良方面,畜禽良種化程度的高低,是衡量一個地區畜牧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。多年來,東鄉縣上從山東等地區大力引進純種小尾寒羊2萬多只,雜交改良當地土種羊群,每年肉羊改良授配10萬隻以上。目前,全縣純種小尾寒羊及其雜交改良羊存欄占全縣羊存欄總量的90%以上。2013年底,全縣共引進陶賽特、波德代以及小尾寒羊等良種羊8200多只,完成肉羊雜交改良17.5萬隻,產活羔羊45.7萬隻。
  據統計,2013年底,東鄉縣新發展1000只以上規模養殖場4個,500只以上規模養殖場5個,200只以上規模養殖場累計達到64個;新發展養殖大戶153家。全縣養羊農戶占總農戶的92%以上。
  同時,當地發展草產業,實施了牧草種植補貼。為瞭解決飼草短缺問題,該縣上提出的“兩個20萬畝工程”任務,特別是為了落實好20萬畝優質牧草工程,每年人工種草5萬畝,2013年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達到19萬畝,秸稈利用率60%,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飼草支撐。
  “為提高東鄉手抓羊肉產品的附加值,把產業開發與品牌打造結合起來,大力實施東鄉手抓走出去戰略。”張忠學說,目前,以經營“東鄉手抓羊肉”為主的餐飲企業已達500多家,年產值超過4億多元,就業人員近1萬人,涌現出了一批以“東鄉手抓羊肉”為特色的知名餐飲企業,有力地提升了“東鄉手抓羊肉”品牌知名度,促進了農民增收。
  同時,按照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的發展模式,招商引資建成了投資6600萬元的甘肅鳳凰綠色肉類養殖開發公司、投資2500萬元的東鄉手抓美食城等產業龍頭企業,走出了一條山區繁殖、川塬育肥、龍頭企業販運、屠宰、加工、銷售為一體的鏈條化產業發展模式。
  “歷史上,西北一直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,在飲食上,至今遺風尚存。”張忠學說,當地著手推廣東鄉手抓民族飲食文化。比如,在全國400多個地級市以上城市創辦“清真東鄉手抓餐廳”,官方給予3萬元人民幣補助。(完)  (原標題:甘肅東鄉手抓餐館“遍地開花” 羊產業鋪開“致富路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v98zvvh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